“大禹治水”发生于唐尧虞舜时代
三评昌黎孙立安的赖皮帖子
昌黎孙立安先生发出一篇题为 《侃侃山东无棣县复名碣石山》的帖子,对无棣碣石复名极尽污蔑、讽刺、挖苦、调侃之能事,正常人难以理解,不可理喻。似乎无棣碣石复名就像刨了他家的祖文,破了他家的风水,坏了他家族的官财运,所以恨之入骨,不共戴天。
在这个帖子中,他自以为站在最高的文化制高点上,质问无棣人:“唐尧即为尧帝,只有传说。那么‘唐尧时称碣石山’是怎么知道的呢?《尚书·禹贡》中最早提到了碣石山,禹帝前是尧帝,盖臆测尧帝时其山已有‘碣石山’之名了。”意思是,《禹贡》中的地名都是禹帝命名的,怎能追溯的禹帝之前的唐尧时期。用以证明无棣人考证碣石,不懂历史。把帝禹、帝尧的前后给搞颠倒了。
真乃可笑之极!看来孙立安并没认真读过《尚书》,甚至都没有从头到尾的翻阅一下《尚书·禹贡》。请问孙先生:“大禹治水”是发生在什么时代?是奉谁的命令去治水的?治平水土告厥成功是谁褒奖他?治水时大禹称“禹帝”吗?
别看孙先生成天自吹“地学人”“地学理工男”,通过你一系列“粪刨三遍不臭”的那些漏洞百出赖皮帖子来看,你啥也不是!除了会泼妇骂大街,搞地域歧视,你啥也不会!充其量你就是一个昌黎现代版的“唐吉可德”罢了!
孙立安现在应当跟着学人启蒙。先学习《禹贡》最后一行,大声朗读最后8个汉字:“禹赐玄圭,告厥成功。”意思是:舜代尧帝赐于大禹黑色的玉圭,宣示治水大功告成!
孙先生,懂得“大禹治水”是为那位帝“打工了”?
下面在学习《尚书·尧典》,帝曰:「咨!四岳,汤汤洪水方割,荡荡怀山襄陵,浩浩滔天。下民其咨,有能俾乂?」佥曰:「于!鲧哉。」
这段的的意思是,唐尧是发生洪水灾害,已经是“汤汤洪水方割, 荡荡怀山襄陵,浩浩滔天”了。尧帝问何人能治水,臣下推荐大禹的父亲鲧奉命治水。
这期间,因尧帝年迈,舜帝摄政。鲧治水九年不成功,舜乃殛鲧于羽山。舜举荐禹代父治水,禹十三年治平水土,大功告成。舜代尧帝赐禹玄圭。舜摄政二十有八载,尧帝才殂落。大禹治水是在在尧舜时代,不会有错。
再复习《史记·夏本纪》:“禹当帝尧之时,鸿水滔天,浩浩怀山襄陵,下民其忧。尧求能治水者,群臣四岳皆曰鲧可。尧曰:“鲧为人负命毁族,不可。”四岳曰:“等之未有贤于鲧者,愿帝试之。”于是尧听四岳,用鲧治水。九年而水不息,功用不成。于是帝尧乃求人,更得舜。舜登用,摄行天子之政,巡狩。行视鲧之治水无状,乃殛鲧于羽山以死。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。于是舜举鲧子禹,而使续鲧之业。”“禹乃遂与益、后稷奉帝命,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,行山表木,定高山大川。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,乃劳身焦思,居外十三年,过家门不敢入。”“于是帝锡禹玄圭,以告成功于天下。天下于是太平治。”
孙先生在不少的帖子里提到《史记·夏本纪》收录《禹贡》,其实你并没有认真看看。整天挺着肚子装胀饱,拿着鸡毛当令箭,煞有介事地到处胡咧咧,竟不知天下还有羞耻之事。
洪水发生于帝尧时期,大禹治水是在舜代帝尧摄政期间宣告成功的,托名大禹治水写成《禹贡》中记载的“碣石”就是名正言顺的“唐尧碣石”!不是臆测,而是历史事实。敬请孙先生抽空补补课,等肚子里有点儿文化水的时候,在发挥发挥!
董宝瑞先生不在了,不要以为山中无老虎,猴子就能称大王,还是少给昌黎人丢脸为好。
【附记】:
孙立安先生昌黎同乡、《昌黎县志》副主编梁守让先生的《亦考“碣石”》供孙立安学习。
《亦考“碣石”》
(
【原文如下】:『无棣大山:《禹贡》云:“夹右碣石,入于河”。《史记·夏本纪》云:“夹右碣石,入于海”。二者所指“碣石为同一山体”,即今无棣大山,昔称“碣石山”。此山位于今山东无棣县境北。南距无棣县城30余公里,东距海约40公里,东距徒骇河46公里,(西)距宣惠河14公里。山体占地面积0.39平方公里,海拔66,2米,为喜马拉雅期第四纪更新世喷出岩,以安山玄武岩为主。无棣大山是一低矮岗丘,与太行山、燕山相比,实不足道。然而,就其所处地理位置,拔地而起,耸立河、海之滨,这在春秋以前,即有其标识的重要作用。
今之无棣大山,据《盐山新志》载:唐尧时据海口十余里,为导航标识之山,人称“碣石山”。因山上不生草木,春秋时改称无棣山。山下有沽塘产盐,魏晋时称盐山。《晋书》云:“大兴二年,石勒击段匹磾于盐山,大败之。”《隋书·地理志》渤海郡盐山县下载:“有盐山、峡山”。《元和郡县志》盐山县下记有:“盐山在县南八十里。”上述书志所记述的盐山均指今无棣大山。《盐山县地名资料汇编·大山考》载:“唐初,乡人为纪念起义首领马君德(东盐州人)又称盐山为马谷山。因县北(今海兴县境)有一座海拔34米的马骝山(隋时称峡山)北宋以后被人称为小山,故盐山改谓大山。盐山(大山)原在盐山县境,唐开元六年(公元713年)划入无棣县境。
今无棣大山,在唐尧时称碣石山是可信的。但是自春秋以后,几更其名,大山之称已有七百年之久,故后人对今之大山始称“碣石”愈来愈淡漠了,更何况隋开皇六年(公元586年)于今“碣石”之南析阳信县地,置无棣县,开皇十八年(公元598年)借盐山之名改汉高祖五年(公元前202年)所置高成县委盐山县,又有北宋以后,盐山、马骝山又有大山、小山之名,且两山之前,相继建村立庄,均以山名的大山庄、小山庄。于是大山、小山叫响至今。而“碣石”之始称,随其名的频繁变化泯灭了。几乎使后人找不到山仍立然名更的“碣石”的确切位置。故考“碣石”,不得其解。
无棣大山,虽山体不大,不高,但在古代作为标识,作用显著。故《十三经注疏·尚书正义》孔颖达注“碣石”曰:“碣石,海畔山,禹夹行夹右入河,逆上。”《史记·夏本纪》“碣石”注【集解】:孔安国曰:“碣石,海畔之山也。”“入海”注【集解】徐广曰:“海,一作河。”《史记·河渠书》“入于渤海”注:【集解】瓒曰:“《禹贡》云‘夹右碣石入于海’然则河口之入海乃在碣石也。”“《山海经》曰:碣石之山,绳水出焉,东流注于河。河之入海,旧在碣石,今川流所导,非禹渎也。”以上诸说,以今无棣大山(即昔陶唐碣石)佐证,均无不相符。只不过自春秋以后,以其山无林木称无棣山,以其山下有沽塘产盐称盐山,以其北有小山称大山,遂社会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,指南针的出现,此“碣石”作标识的意义远不如春秋以前的时代。从地质发展方面,近二千年来没有发生大的地壳升降、变迁,偌大一个“碣石”既没有“沦于海”,也没有“没于陆”,仍占有一定的空间。不过其“碣石”之名“泯灭”了。综上所述,今之无棣大山,即是唐尧时的碣石山。』
孙立安“地学理工男”、高级工程师先生:梁守让先生的“综上所述,今之无棣大山,即是唐尧时的碣石山。”结论,可不是无棣人推测出来的,而且是发表于董宝瑞先生发起碣石论争之前,显然也不是单纯替无棣人说话。孙立安应当眼睛向下,细心读读,不要以为只有您那套“孙氏乱语”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定论。抱着仇视心理评论无棣禹贡碣石,会被仇视冲昏头脑,丧失理智,最后只会落得对无棣禹贡碣石望洋兴叹,向隅而泣!
更多的信息,了解一下 【尊龙人生就是博ag旗舰厅】。